披着高科技外衣实无硬核技术 监管识破金融科技科创板圈钱本质

  京东数科终止上市步蚂蚁金服后尘的背后,是某些所谓的金融科技公司以为只要有“互联网”和“高科技”的漂亮外衣,就能包装出比高科技公司还要高的估值,这些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的目的其实就是把科创板这个新型交易平台变成大肆圈钱的最佳跳板。

  方斐/文

  一切都在预期之外,仿佛又在预期之内。

  4月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因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京东数科”)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或者保荐人撤销保荐,根据相关规定,上交所终止其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此举表明京东数科的科创板IPO进程戛然而止。

  根据相关信息的披露,2020年9月1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受理京东数科科创板IPO申请,并于9月30日进行了查询并发布了审核意见,截至此次终止上市,京东数科首次科创板IPO进程已近7个月。

  根据上交所的说明,3月30日,京东数科保荐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五矿证券有限公司分别提交了《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撤回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申请》、《五矿证券有限公司关于撤回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申请》。

  与此同时,3月30日,京东数科也向上交所提交了《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撤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申请》,申请撤回申请文件。发行人和保荐人同一时间提交申请提交撤回IPO申请文件,这在科创板不算太长的历史过程中并不多见。

  自2020年11月蚂蚁金服上市“被暂缓”,紧跟蚂蚁金服后尘欲在科创板上市的京东数科在2021年4月的第二天被叫停。实际上,由于监管在2021年以来强化信披审核和加强现场检查力度,与2020年相比,当前的监管环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此前已被传言缠身的京东数科撤回IPO申请基本在市场预期之内。加上证监会陆续出台了新的监管政策,金融科技公司必须根据新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上市实体的合规性。从公司自身的估值体系来看,企业战略规划和利润模型也将随着政策的改变而进行相应的调整,由此导致企业定价发生相应的重大变化不可避免。

  从宏观层面分析,不到半年时间,先后有蚂蚁金服和京东数科两大独角兽企业折戟科创板IPO,这恐怕不能用偶发因素来解释,而是互联网金融科技商业模式和监管体系面临重大调整的必然趋势,即金融与科技业务分离,金融业务将纳入监管,符合条件的要申请金控牌照。短期来看,金融科技估值参考金融公司和科技公司,缩水在所难免;长期来看,监管导向鼓励创新与风险预防并重,金融科技商业模式要从场景、流量、生态取胜,转变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提高科技硬实力。

  也就是说,无论是互联网金融公司,还是金融科技公司,今后想在科创板上市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硬核技术”,而不是只看重企业的出身和背景。

  数据显示,脱胎于京东集团的京东数科成立至今已经历了8轮融资,早在2016年1月,京东金融子集团已和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领投的投资人完成具有约束力的增资协议签署,融资66.5亿元人民币,交易后估值为466.5亿元人民币;2018年7月,京东金融签署B轮融资协议,投后估值约为1330亿元人民币。直至2020年6月,京东集团公告宣布完成战略融资,根据订立的协议,将利润分成权转换为京东数科35.9%的股权,同时向京东数科增资17.8亿元用于收购额外股权。交易完成后,京东集团将持有京东数科36.8%的股权。以此计算,京东数科估值近2000亿元。

  但2000亿元的估值想要变现和增值,必须经过监管和市场的认可。可惜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对金融科技公司的上市监管不断收紧,以蚂蚁金服暂停上市为契机,金融科技公司的盈利方向与市场环境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监管的初衷来看,弱化金融属性、强化科技属性的趋势已不言而喻。

  在大的监管趋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京东数科终止上市并非孤例。据了解,在此次京东数科之前,2021年以来已有多个科创板IPO项目终止。

  2月10日,上交所终止对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柔宇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根据柔宇科技的回应,基于公司股东结构存在直接层面的“三类股东”等适格性的情况尚待进一步论证,考虑到公司发展战略,经研究后决定,暂缓此次科创板上市申请。

  2月22日,“AI语音第一股”云知声向上交所撤回了科创板上市申请,公司表示,此举是“出于公司战略发展因素考虑”。实际上,此项IPO历程更为短暂,从申请上市到撤回申请仅经过去了109天。

  另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而言,严监管也是一件好事。从表象看,像蚂蚁金服和京东数科这样大体量的IPO项目终止审核,市场承接压力大大减轻,至少短期有利于市场的稳定。究其实质,由于监管趋严导致上市进程终止,表明审核制度的收紧是为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在监管眼里,不是所有带“科技”两字的公司都是科技公司,能在科创板上市的科技公司必须要在某一领域具备“硬核技术”,而不是靠所谓技术之外的东西打擦边球或蹭高技术。尤其是某些所谓的金融科技公司,严格穿透下去就是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助互联网的巨大流量和海量数据(603138,股吧)放高利贷,甚至打着“改变银行”的幌子干着比银行业务风险更大的事。以为只要有“互联网”和“高科技”的漂亮外衣,就能包装出比高科技公司还要高的估值,这些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的目的其实就是把科创板这个新型交易平台变成大肆圈钱的最佳跳板。

  由于科创板成立时间不久,注册制实施也在起步阶段,实际执行难免会有规则设置的不完善之处,甚至是较大的漏洞,而金融科技公司披着“高科技”的外衣来科创板浑水摸鱼,就是监管层识破的一个重大规则漏洞,且正在进行人为的封堵。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漏洞没有被识破,或者监管层放任不管,最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肯定又是一个大资本及其朋友圈共同收割大量散户的悲惨故事,而且,由于这些互联网金融模式还具备隐性加杠杆和自我循环的能力,一旦出事结局只会更惨。

  实际上,很多市场有识之士早就看透了这种金融科技公司在科创板上市的本质和危害,如果放任这些所谓金融科技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并获益匪浅,那么对那些真正的金融行业巨头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它们在短时间打造一个类似的金融科技公司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尤其像银行这种金融大鳄,拿出很小的一部分资金就能打造一个或几个看上去很完美的金融科技公司甚至在科创板上市都是很简单的事。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监管坚决终止金融科技公司在科创板上市的意义非常重大,此举的深层用意在于管理和控制那些想在A股割韭菜的各路资本借助科创板平台赚快钱的念想,进而控制住银行等金融机构们不安分的预期,让躁动喧嚣的市场预期逐渐回归稳定和平静。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市场周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财经要闻

共享业态还有未来吗?广州原彩科技泡泡兔共享童车告诉你!

2021-4-16 9:01:42

财经要闻

乐视网造假十年,贾跃亭再添2.4亿罚款,进入上市倒计时的FF成最后底牌?

2021-4-16 9:01:4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