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版权时代,听音乐、看电影、读小说需要收费已经再正常不过了,用户为相应服务付费意味着版权方和平台都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付费本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公平交易,也是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付费意味着用户付多少钱,商家提供多少产品。
例如,1斤苹果3元,顾客给6元就可以购买2斤苹果,给9元就可以购买3斤苹果;腾讯视频一个月会员价格为20元,40元就可以开通2个月的会员。
通常而言,网络数字付费产品,在用户购买某个产品之后,这个产品的付费页面会因此消失,即使是订阅制这样按时间收费的产品,用户重复付费也能获得相应订阅时长的增加。
但你能相信还存在同一个用户重复付费购买同一件产品的奇葩荒唐之事吗?别不相信,这样的事情还真出现了,问题是购买的人还真不少。
前几天,新华社就发表文章,点名批评了QQ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等音乐类APP诱导粉丝氪金的不合理现象。
原来在这些音乐APP之上,始终存在消费者重复购买音乐专辑,消费者在花钱购买版权后,音乐可以播放,但付费界面仍然存在,不仅如此,页面上还根据重复购买的数量多少列出冠、亚、季军榜单,在某专辑的榜单上,一个账号最高购买了同一张专辑重复达上千甚至上万次,最多消费达数十万元。
无脑粉丝愿意为钟爱的专辑及歌手付费本没有好奇怪的,旁人也无需谴责什么,但这其中,不乏有音乐平台推波助澜的倾销作用,满满的套路也十分明显。
在某些平台某些音乐专辑的购买页面,数字一栏经常出现“520”、“1314”等默认选项,也设有“用音乐发声”“一生陪你”等诱导性宣传语。消费者只要选择购买这些数量的专辑,就能一次性付款结清费用,而不用重复一张一张地购买。
有的还甚至推出类似的闯关活动,粉丝在购买了一定数量专辑后就可以获得某些福利,引导粉丝大批量地购买同一张专辑。
有的粉丝为了能够登上所谓的土豪榜、铁粉榜甚至不惜散尽钱财,在不考虑自身消费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情况下,进行不合理消费。
数字专辑和传统CD并不相同,数字专辑只是数字层面的虚拟商品,既不能转让也不能赠送,更不能二次销售,消费者即使购买再多,也只是建立一个账号之上,100张专辑和1张专辑除了能够获得颜面上的满足感之外,无任何播放特权。
在购买专辑的群体之中,很大一批都是没有收入能力的学生群体,学生追星本无可厚非,但在各种平台花式套路的营销策略下,这些学生似乎丧失了理智,自己省吃俭用偷偷花费父母的血汗钱只为支持一波自己偶像新出的专辑。
甚至有的人还鼓动没有消费能力的弱势粉丝进行贷款付费。
类似的诱导粉丝不理性消费的现象还存在于许多其它行业平台。
国家网信办在曾在2020年“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中点名批评了微博、豆瓣等平台存在大量诱导未成年人大额消费的行为,并视违规情节和问题严重程度,依法分别采取了约谈、责令限期整改等处罚措施。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类不合理的收费行为会离我们远去。